首頁文昌—正文 分享
文昌:喚醒"沉睡"土地資源 撂荒地變"致富田"
2022年07月22日 19:41  來源:文昌發布微信公眾號
圖片來源:文昌發布微信公眾號
圖片來源:文昌發布微信公眾號

  近年來,文昌市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扎實推動農村土地規模流轉,加快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主動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許多撂荒地現如今成了“致富田”。

  小暑后的東路鎮大寶村草木蔥綠,地里剛插下不久的地瓜秧苗沐浴在陽光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誰曾想到,這片300多畝大的地瓜田曾是一片撂荒地。經過撂荒整治,引進高效農業項目,如今成了每年產值超300萬元的“致富田”。

  文昌市東路鎮大寶村委會敦詩村村民林春妹說:“原來我們這里都是一片荒地,雜草很多,現在(土地)租出去了,種上了農作物。我們經常在這邊干活,一年都賺了1萬多元!

  據介紹,大寶村共有耕地3600畝,但較為零散,有的耕地離水利設施較遠,有的是沙土土質,地力貧瘠,種植作物經濟效益不顯著,再加上青壯年村民大多外出務工,久而久之,其中1600畝耕地變成了撂荒地。

  如何喚醒這些“沉睡”多年的撂荒地,大寶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干部進行了積極探索。在經過充分走訪調研后,結合本村村情,因地制宜采取“合作社+業主+農戶”的模式,引進優質業主,進行土地規模流轉,盤活土地資源,進一步激發了農村土地新活力。

  文昌市東路鎮大寶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周安重說:“村委會(成立)合作社,把村民手中的撂荒地全部回租到村委會,積極引進業主,種植地瓜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

  文昌紀清農機科技有限公司是大寶村瓊寶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的業主,該公司每年以12萬元的租金租賃了村里的300畝撂荒地用于發展地瓜種植產業,同時輻射帶動周邊村莊農戶實現就業增收。

  文昌紀清農機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曾紀國說:“一年大概投入180多萬元,其中就有70萬元左右是工錢!

  面對鄉村振興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今年上半年,大寶村依托自然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利用300畝撂荒地發展毛豆種植產業,開墾300畝撂荒地種植牧草,致力打造產村相融、產業興村的新業態發展模式,使撂荒地得到有效利用,產業得到充分發展。

  文昌市東路鎮大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海說:“需要解決的撂荒地還有700多畝,這個是下半年主要的工作重點,我們還是(要)逐個逐個跟村民(溝通),把所有的撂荒地全部租到村委會這邊來,因地制宜,請專家過來給我們策劃,找比較合適的企業來跟我們合作,爭取下半年把所有的撂荒地清零!

  大寶村的“撂荒地”變成了“致富田”,僅僅是文昌市推進撂荒地整治、復耕復種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文昌市先后印發了《2022年環島高鐵、高速文昌段沿線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文昌市耕地撂荒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堅持高點定位抓規劃,因地制宜優布局,有序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條農戶流轉撂荒耕地增收、務工就業增收、農業產業振興的蓬勃發展新路子。其中,潭牛鎮引進龍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撂荒地,開展了水稻全過程機械化種植嘗試;馮坡、抱羅、公坡、錦山等鎮積極推廣節仔米、竹稻等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其中抱羅鎮抱功村委會種植節仔米120畝,喜獲豐收,預計增加村集體收益7.2萬元;瓊北大草原公司完成返租撂荒地1753.43畝,復耕1337.83畝,引進文昌惠登生態環保有限公司投入資金約100萬元復種水稻。

  記者:唐春霞 張召重

  來源:文昌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陳少婷
两个老头强行要了我,2021黑马python大数据,邻居寂寞人妻中文字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