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習記者 蘇杰德
剛來海南不久,我就驚奇地發現,在內地走中高端路線的黑豬肉,在海南飯桌上卻很常見。
說到黑豬,我感到特別親切。我的老家在山東。孩童時,家中養殖小有名氣的“萊蕪黑豬”。等我上中學時,家里養的黑豬已換成了白豬。后來我才知道,黑白豬的切換,不是一家的現象。
因為黑豬生長周期長、養殖成本高,難以跟上人們對豬肉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等我大學畢業時,在超市又見到了黑豬銷售專區,但其價格遠超白豬肉的價格。
嘗過海南的黑豬肉后,我開始好奇,海南的黑豬產業,為何仍能貼近大眾消費?
調查之后才了解到,在國內黑豬產業版圖中,海南黑豬其實是低調的實力派,幾年前的年銷量就有120萬頭。但“量變”卻沒有引發“質變”,海南一直沒有打造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黑豬品牌。
多位業內人士提到,黑豬賣得好,核心在于海南市場的穩定,當地群眾很認可黑豬肉的品質。
當然,也離不開一群在海南黑豬產業里的奮斗者。他們有的從粵桂等地引入優質黑豬品種,有的從東北三省包車,不遠萬里把種豬運到海南,與海南本地豬進行雜交培育黑豬……在持續數年的培育下,養出了百姓吃得起、味兒也正的黑豬。
現在,海南黑豬產業經歷重新洗牌。如何重新做大、做強海南黑豬產業,這要求“豬倌”們積極謀變:建立現代公司制度,引入營銷管理人才,成為更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
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步伐加快,海南對外開放的大門也越來越大,希望有更多人才、技術加入,推動海南黑豬產業迎來新的騰飛。